精彩活动

阅读更多 +
 

通知公告

阅读更多 +
 

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创教学改革之新 行素质教育之路-经济系着力教学改革力推创新实践项目

2009-05-13

 

自20世纪初以来,创造教育,尤其是实用创造教育愈加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各国都积极发展创造教育机构、大力推广创造性课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迅速崛起都和创造教育的普及有着莫大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竞争是对具有实践能力、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人才的竞争,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创造型人才。我院经济系于20008年经过全系教职工的共同商讨提出了“创新实践项目”的重大课题,任务就是要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运筹帷幄 保障创新工作全面开展

专业创新实践是一项以“教师为龙头,项目为平台,学生为主体,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面对2008年经济危机下严峻的就业形势,经济系率先提出了建立创新实践项目的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以面对社会的挑战。

经济系系主任蒋和胜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了经济系开展创新实践教学的“六个要件”,第一是制定项目管理办法,严格项目管理;第二是草拟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具体实施方案,成为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的行动计划;第三是要求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把其项目向系上报告,经系项目管理委员会汇总后编成《专业创新实践项目指南》,在系网页上向学生发布,供学生填报,师生双向选择;第四是鼓励师生自主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向系上申报,经管理委员会批审,获准立项;第五是印制《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记录本,参加项目的学生人手一册,记录参加活动过程及成绩,作为认定创新教育学分的依据;第六是学校、地方政府、当地企业三方面展开合作,拓展学生实践平台。

设立创新学分机制也是经济系创新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院系网站供稿,假期打工,系内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报告、比赛、竞赛,院系报刊编辑、策划、供稿等,专业相关的调查、调研等方面的成果,以及参加职业培训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而获得相应的创新教育学分。

内容充分 提供广阔创新创业空间

经济系专业实践是指学生在课余或者假期时间,从事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但区别于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模块、见习活动和大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及试就业。本专业实践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经济管理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系专业实践内容安排主要有六个大的方面,一是院系内外专业实践基地各岗位的实践,如参加本系通过校、地、企合作建立的学生专业实训基地中各岗位的实践,担任系内辅导员、教学行政秘书岗位助理的实践,以及院内其它部门、岗位从事的实践活动。二是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系内有科研项目的专职教师和部分专任教师每人每年接收一定数量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立项的前期准备、开题报告、项目检查和项目结题等工作,认识和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学生协助或者独立完成科研工作中的部分内容,在科研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促进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三是创新创业实践,内容包括商业策划活动、市场营销、创建电子商务网站、乡镇、村(街道)或企业任职、以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或兴趣爱好试办公司、产品推销或合规合法经营活动等。四是专业相关的调查、调研,系内专职老师和部分专任老师每人每年指导一定数量(5-10人)学生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的与本专业性质、内容有关的专业性的调查、调研。五是参加院系举办的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比赛、竞赛。六是参与与本专业性质相关的院、系报纸、刊物的编辑、策划工作。

各方协作 形成全面有效保障机制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和高校双方面共同培养,学校和教师需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调整自身,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应有的努力和帮助。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期待、社会资源、社会的承认和奖励、成功的机会等几个方面。

蒋主任介绍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运用“四个互动机制”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提供保障。首先是师生互动,师生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及思想动态,密切师生关系,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实现教学相长;第二是校、地、企互动,为学生走出课堂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第三是学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互动,相互协作,动员一切力量,以保证模式运行畅通;第四是实践活动与毕业论文写作互动,把学生参加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活动同毕业论文写作有机结合,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其具体实施程序分为六个环节:1、根据本系科研活动的实际和社会经济现状,每年三月中旬由系在网上发布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课题指南,公告可接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项目,调查调研活动题目,接受学生人数及指导教师情况,供学生填报,师生双向选择。2、学生在每年四月初自愿申请,填写申报书,报管委会审批,每生每学年度一般只能参加一个课题组的科研活动,每学期一般只能参加一个专业性的调查、调研实践。3、管委会遵循科学、公正、透明的原则,进行审核,支持立项和调查调研。管委会在每年五月初公布申请结果。4、审核通过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由相关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开始课题研究和调查调研活动。5、实践活动实施后,由学生和相关指导教师对参与科研训练、调查调研活动的内容、过程、时间等情况及时填入《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记录本,归入档案,作为认定创新教育学分的依据。6、原则上每个科研课题的研究周期为1-2年,专业性的调查、调研活动研究周期为1个假期或1学期,实践活动完成后,学生应填写结题书,并提交相关成果,报相关指导老师和管委会审查。另外学生可根据课题实施情况向指导老师及管委会书面提出项目提前终结申请。申请同意后方可结题。

效益显著 推动学院社会共同发展

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实践项目深入贯彻落实了文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经济系人才培养方案。蒋主任指出,加强学生科研训练与实践环节,深入开展创新教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济系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特制定本科研及创新创业实践管理办法,旨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大学生紧密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投身科学研究及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创新创业,改变就业创业观念,磨练毅力,培养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创新实践项目能够进一步推动我院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能够提高学院办学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为学院长远发展以及对社会人才的输送有巨大的作用。

蒋主任表示,目前这项教育教学改革系统工程,方案已经成熟,各项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我们相信,在学院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经济系全体师生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关闭

Copyright © 2022 成都文理学院 学院地址:成都市金堂县学府大道278号(邮编610401) 蜀ICP备11012699号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6/02 19:20:35